最近還是無心寫甚麼文章,說好的寫幾篇關於 Raft 的論文也因為一些事情延遲了。但是想了想還是準備寫點什麼,於是寫個小的水文來記錄下關於今天碰到的一個 Linux 內核參數的問題,順便做個筆記
開始#
我是一個不太喜歡 Mac 的人,所以我自己在家使用的開發環境是 Manjaro(這裡打個廣告,非常棒的發行版,堪稱開箱即用,廣告五毛一條)。然後程式碼工具就是 Jetbrains 的全家桶和 VSCode 搭配使用。
今天打開 Goland 的時候,發現 IDE 給了這樣一個 Warning ,External file changes sync may be slow: The current inotify(7) watch limit is too low.
於是大家知道,我是個看著這些 warning 有強迫症的人,於是我就去查了查
簡單聊聊#
我們平常經常會有需求,去監控一個檔案或者一個目錄下的變化,比如創建檔案,刪除檔案等。我們常規的做法可能是一個直接暴力輪詢的方式來做
但是這樣的性能會極差。那麼我們有沒有甚麼手段來處理一下這個事情呢?
有的! Linux 提供了對應的 API 來處理這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到的 inotify
按照官方的說法,inotify
其實很簡單,
The inotify API provides a mechanism for monitoring file system events. Inotify can be used to monitor individual files, or to monitor directories. When a directory is monitored, inotify will return events for the directory itself, and for files inside the directory.
大意就是說 inotify
是用來監控檔案系統事件的。可以使用在單個檔案或者目錄上。被監聽的檔案目錄本身的變化或者內部檔案的變化都在監聽範圍內。
在監聽了對應的檔案後,inotify
將返回如下事件
-
IN_ACCESS 檔案可讀
-
IN_ATTRIB 元數據變化
-
IN_CLOSE_WRITE File opened for writing was closed
-
IN_CLOSE_NOWRITE File not opened for writing was closed
-
IN_CREATE 被監聽的目錄下有檔案 / 目錄被創建
-
IN_DELETE 被監聽的目錄下有檔案 / 目錄被刪除
-
IN_DELETE_SELF 被監聽的檔案 / 目錄被刪除
-
IN_MODIFY 檔案被修改
-
IN_MOVE_SELF 被監聽的檔案 / 目錄被移動
-
IN_MOVED_FROM 有檔案 / 目錄從被監聽的目錄中被移出
-
IN_MOVED_TO 有檔案 / 目錄移動至被監聽的目錄中
-
IN_OPEN 檔案被打開
總共 12 類事件,已經能涵蓋住我們常見的需求。但是 inotify
也有其自己的弊端。
-
不支持遞歸監聽。舉個例子,我監聽 A 目錄,我可以捕獲到在 A 目錄下創建 B 目錄這個事件。但是我們沒法監聽到 B 目錄下事件,除非將 B 目錄也添加到監聽隊列中
-
Python 可用的 inotify 很少
對於第一個缺陷。常見的解決手段,是我們自行實現遞歸監聽。當主目錄下存在創建檔案 / 目錄事件的時候,我們將對應的檔案 / 目錄也添加到監聽隊列中。
但是這樣就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一個非常大的專案,我們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做,那麼最後對應的記憶體損耗是很嚇人的。所以在 inotify
設計之初,就通過一些內核參數做了一些限制
我們常見的有兩個
-
/proc/sys/fs/inotify/max_queued_events 限制事件隊列長度,一旦出現事件堆積,那麼新的事件將被廢棄
-
/proc/sys/fs/inotify/max_user_watches 限制每個 User ID 能夠創建的 watcher 數,以免監聽過多導致記憶體爆炸
在默認情況下 max_user_watches
的值取決於不同的 Linux 發行版,對於大多數發行版而言,其值相對較小。也就是說一旦達到限制,那麼將沒法添加新的 watcher。這也是 IDE 為什麼會提示
External file changes sync may be slow: The current inotify(7) watch limit is too low.
的原因
可以通過修改 /etc/sysctl.conf
來修改對應的參數,最後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
Linux 果然是個寶庫。感覺隔三差五就會遇到自己沒涉及到的東西。所以還是記錄下來,當作一篇水文,順便供自己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