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jusaka

Manjusaka

年輕人第一台 Mac,來自一個開發者的 Macbook Pro 2019 16寸簡評

從工作開始,一直就想買個 Mac,但是一直沒有買成,雖說有公司配發的 Mac(這也讓我從 Macbook Pro 2015 13 寸到 Macbook Pro 2017 15 寸,到 Macbook Pro 2017 15 寸,到 Macbook Pro 2018 13 寸,到 Macbook Pro 2018 15 寸用了個遍,23333),但是沒有自己的 Mac
始終是一個比較遺憾的事,所以這次新款 Mac 出來後,就瞬時公司員工優惠(官網 95 折)+12 期免息分期入手了,現在我來從一個開發者的角度來給一個簡單的評測吧

正文#

為什麼會考慮 Mac#

寫這個文章之前,我需要介紹下我買 Mac 的背景。目前我的主力機是來自藍天的準系統,P775TM,配置是 i7 8700+32G+512G SSD+1070。工作系統是 Manjaro(一個 Linux 發型版)。在目前開發的時候覺得非常舒服,但是我也遇到了幾個問題

  1. 太重了,有些時候臨時有事需要出門帶著並不方便

  2. Linux 下日常軟體的缺少還是會給開發帶來一些不便

所以在 11 月之後,我就在慎重考慮需要換一台電腦,而我自己是偏基礎設施的後端開發者,所以對 Unix / 類 Unix 比較好的支持是必須的。同時因為有些時候會參與一些大型的開源項目,我也需要電腦有足夠的性能來支撐多虛擬機以提供多平台的調試能力。
因此當時擺在我面前的有兩個選擇

  1. 買一個硬體友好的機器,裝黑蘋果和 Linux 雙系統

  2. 買一個 Macbook Pro

由於我算是有點版權潔癖,黑蘋果嚴格意義上來講是違規的。因此 Macbook Pro 是我最好的選擇了,恰逢新款的 16 寸的 Macbook Pro 上市,我就決定入手

我最後選擇的配置是 i9 2.3 Ghz + 64G RAM + 1T SSD + 5500M 4G。選擇這樣的配置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根據目前的評測,這一款 Mac 散熱表現不錯。因為我日常會在本地編譯調試東西,所以果斷選擇了 i9,1T SSD 則是默認標配。而我不是視頻工作者,同時
我也不會在 Mac 上玩遊戲,所以顯存 4G 版顯卡對我來說完全夠用。唯一的糾結點在於 RAM,16G 肯定不夠用,到底是 32G 還是 64G 這是一個問題。考慮了下,咬咬牙上了 64G (後面也說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定了之後果斷分期下單,18 號下單,23 號拿到機器(這裡要感謝女朋友大力支持,要不是她,我估計最後也捨不得買)。

好了,開始進入開箱,評測環節

開箱#

23 號一早跑去公司拿了快遞,然後回家開箱

獻祭一隻貓後,打開快遞箱

據說獻祭一隻貓能讓電腦用的更久

蘋果的包裝一如既往的簡潔

包裝盒

下面幾張圖,是真機原貌

IMG_20191123_122230

IMG_20191123_122251

IMG_20191123_122411

IMG_20191123_123116

機器到手默認是 MacOS 10.15.1 即 MacOS Catalina 。不得不說,這一代 MacOS 與 iOS 都是 Bug 奇多,堪稱 BugOS = =,讓人懷疑果家的項目管理是不是徹底失效了

至於機器外觀,我選擇的是銀色版,不得不說,顏值是真高,但是也容易髒 qaq,可能也有朋友關心 Macbook Pro 16 寸有多大,下面做了一個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IMG_20191123_195649

從上往下分別是:

  1. 女朋友的 Macbook Air

  2. 公司配發的 Macbook Pro 2018 15 寸(後面還會有他的細分)

  3. Macbook Pro 16 寸

  4. 藍天 P775TM

從這樣一個角度大家能看出來,其實新款的 Macbook Pro 16 寸比 Macbook Pro 15 寸只大出一點點,而在新款出來後,官網也下架了 Macbook Pro 15 寸,所以看起來以後 Macbook Pro 16 寸就是 15 寸的替代品

使用體驗#

其實到手時間還相對較短,比較深的體驗暫時沒有 2333,這一部分可能就相對較短了

  1. 屏幕是保持了蘋果一如既往的水準,很舒服,不過這一代默認顯示分辨率是 1792x1120,較 15 寸的 1680x1050 更大,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字體比較小,需要額外調整(此處推薦 RDM

  2. 鍵盤終於舒服了,蝶式鍵盤對我來說有點敲鋼板的感覺(不過各有所愛啦)

  3. ESC 鍵的恢復對於 VIM 黨來說是重大利好(逃(然而我不是(逃 x2,2333333

性能測試#

首先,我們來看下新款 Mac 的 CPU 測試成績

image

不過,說實話,我覺得利用日常的一些場景來做測試可能更有價值,所以我選取了兩個項目來做編譯測試,一個是 Dubbo (基於 Dubbo 2.7.4.1 進行編譯,Maven 3.6.2, JDK 8),另外一個是基於 CPython Master 最新代碼進行編譯,下面是編譯命令

  1. Dubbo: mvn clean package -U -Dmaven.test.skip=true (兩台機器都已經搞定依賴)

  2. CPython: ./configure --with-pydebug --with-openssl=/usr/local/opt/openssl && make -j

兩台機器分別為

image

image

最後的測試結果如下圖所示(單位都為秒)

image

看起來性能提升還是很明顯,不過因為編譯涉及到頻繁的小文件讀寫,所以導致差距沒有理論上的那麼大,但是隨著代碼規模的擴大,i9 的優勢會更為明顯。後續有時間我會找幾個科學計算的例子來進行場景補充

說到編譯,大家可能也關心新款的 Mac 的散熱怎麼樣,我大概測試了一下,

image

結論為,降頻無法避免,但是滿負載的時候,能在 81 度左右的溫度,將 CPU 頻率穩定在 3.5 Ghz。雖然這個結果還是沒有其餘的高性能本那麼顯眼,但是對於一個輕薄高性能本來說,我覺得還算不錯,畢竟凡事總得做一個 trade-off 對吧

最後,測一下硬碟速度

image

嗯,還是依然如故的暴力。。。

啊對了,其實有朋友可能會關心,64G 的內存是否浪費,嗯,我看了下,其實對我而言,不算浪費

image

這是我寫這篇文章時候的內存使用率,機器上開了三個 IDEA 項目,兩個 Goland 項目,一個 PyCharm 項目,瀏覽器窗口若干,VSCode 窗口若干,用 Docker 跑了三個 ElasticSearch 節點做 HA 測試,一個 Kibana 節點,如果後續在開
幾個虛擬機,可能 64G 對我來說就是非常適合的了。不過每個人的場景不一樣,這裡我也就不對大家的選機做一個建議了(不然選錯了可能就要被打 QAQ)

總結#

其實 Macbook Pro 是個水桶機,整體配置相對均衡,適合大多數場景(需要 Office 的除外),而且今年的官方也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配置選項讓大家來進行組合。所以我建議如果對於大尺寸 Mac 有需求的朋友,其實真的可以考慮入手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

74cea299b2f87d690d12a6ff38c2441e

最後再次感謝女朋友對我的支持!mua!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